Google AdSense Crosscol

唐朝 vs 吐蕃 (三) 唐蕃使者往來

Views since 2020-01-25
從使者往來看唐蕃關係


三、唐蕃使者往來

本文以兩《唐書》所載為主,輔以《冊府元龜》、《資治通鑑》,將有唐一代唐、蕃使者往來表列如次。
舊《唐書》所載唐蕃使者往來情形
《新唐書》所載唐蕃使者往來情形

高宗李治儀鳳四年(678年),吐蕃贊普卒,吐蕃遣其文臣論寒調傍來告喪,高宗遣郎將宋令文入蕃會葬
高宗上元二年(676年)吐蕃遣大臣論吐渾彌來請和。

高宗儀鳳四年同舊《唐書》

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吐蕃松贊干布死,唐遣右武衛將軍鮮于匡濟前往吊祭
高宗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死,唐遺使者入蕃弔祭

中宗李顯景龍三年(709年)吐蕃遣大臣尚贊吐等來迎金城公主,中宗以左衛大將軍楊矩為使送之。吐蕃要求以九曲之地為公主湯沐之所,楊矩竟奏予之,埋下後日無窮之爭執。
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吐蕃遣使請和,武后詔通泉尉郭元振往使。

吐蕃遣論彌薩來朝請和,又遣使告哀,又使大臣蕃董熱固求婚,未報

玄宗李隆基開元十八年(730年)吐蕃派名悉機至京師,玄宗遣御史大夫崔琳充報聘使
中宗李顯景龍三年(708年)還吐蕃求婚使。

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使工部尚書李暠往聘吐蕃,二十二年遺將軍李佺於赤嶺與吐蕃分界立碑。二十四年(736年)吐蕃遣使貢方物金銀器玩數百事,皆形制奇異。
中宗景龍三年(709年)吐蕃更遣使者納貢,其祖母可敦又遣宗俄請婚,帝以雍王李守禮女為金城公主妻吐蕃贊普棄隸蹜贊。吐蕃遣尚贊咄名悉臘等來逆公主。

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金城公主薨,吐蕃遣使告哀
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年(741年)吐蕃遣宗俄因子到洮水祭戰死兵士,且請和,然恃盛疆,求與天子敵國,語悖傲,使者至臨洮,詔不令入,金城公主上書求聽修好,吐蕃又遣使上書言:「孝和皇帝嘗賜盟是時唐宰相豆盧欽,魏元忠、李嶠、紀處納等二十二人及吐蕃君臣同誓。孝和皇帝崩,太上皇嗣位,修睦如舊。然唐宰相在誓刻者皆殁,今宰相不及前約,故須再盟。比使論乞力等前後七輩往,未蒙開許,且張玄表、李知古將兵侵暴甥國,故違盟而戰。今舅許湔前惡,歸於大和,甥既堅定,然不重盟為未信,要侍新誓也。甥自總國事,不牽于下欲使百性久安,舅雖及和,而意不專,於言何益。」

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吐蕃贊普乞黎蘇龍獵贊死,玄宗遣京兆尹崔光遠兼御史中丞,持節賚國信冊命吊祭之。

肅宗李亨元年(757年)吐蕃遣使來朝請和。

代宗李豫寶應元年(762年)吐蕃使燭番莽耳等二人貢方物入朝。

代宗寶應二年(763年)唐遣散騎兼御史大夫李之芳、左庶子兼御使中丞崔倫使于吐蕃。

代宗永泰三年(766年)二月命大理少卿兼御史中丞楊濟修好吐蕃,吐蕃遣首領論注藏等百餘人隨楊濟來朝。

代宗永泰三年十一月,唐和蕃使,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薛景仙自吐蕃還,吐蕃首領論注藏隨薛景仙來朝,俄又遣使路悉等十五人來朝。

代宗十四年(779年)八月,命太常少卿韋倫持節使吐蕃,統前此所俘吐蕃五百人歸之。之前自代宗大曆中(766~799年)唐所遣聘使前後數輩吐蕃,吐蕃皆留不遣。
玄宗開元十年(722年)唐以皇甫惟明及中人張元方往聘吐蕃,以書賜金城公主,吐蕃使名悉臘隨使者入朝,玄宗又遣御史大夫崔琳報聘,後又遣工部尚書李暠往聘(舊《唐書》定為開元二十一年),賜物萬計,吐蕃遣使入謝

德宗李適建中元年(780年)五月以韋倫為太常復使吐蕃,其冬吐蕃宰相論欽明思等五十五人隨韋倫使唐。

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十二月,入蕃使判官常魯與吐蕃使者論悉諾羅到吐蕃。

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九月,和蕃使殿中少監兼御史中丞崔漢衡與吐蕃使尚結贊至長安。
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金城公主薨,明年為發哀,吐蕃使者來朝,因請和,不許。

德宗李适建中三年以崔漢衡為鴻臚卿,以都官員外郎樊澤兼御史中丞充入蕃計會使,以來年正月十五日會於清水西。
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吐蕃贊普乞黎蘇籠臘贊死,子挲悉籠臘贊嗣,遣使者修好,詔京兆少尹崔完遠持節齎冊弔祠。

德宗建中四年(784年)二月命崔漢衡持節答蕃。初吐蕃遣相區夾贊會盟,以會盟場地不定,因留區夾贊,至是遣歸以是命崔漢衡持節答蕃,使吐蕃贊普。
肅宗李亨至德二年(758年),吐蕃使使來請討賊(指安史之亂)且修好之後又數來請好,帝雖審其譎,姑務紓患,乃詔宰相郭子儀、蕭華、裴遵慶等與盟

德宗建中四年(784年)六月,答蕃使判官于頔(音梨)與蕃使論頰沒藏等至青海,七月,以禮部尚書李揆加御史大夫為入蕃會盟使,又命宰相李忠臣、盧杞、關播、右僕射崔寧、工部尚書喬琳、御史大夫于頎、太府卿張獻恭、司農卿段秀寶、少府監李昌夔、京兆尹王翃、左金吾衛將軍渾瑊等,與吐蕃區頰贊等會於壇所。
代宗李豫寶應二年(763年),使散騎常侍李之芳,太子左庶子崔倫往聘吐蕃,吐蕃留不遣。

德宗貞元元年(785年)二月,以右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于頎往涇以來宣慰吐蕃。
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吐蕃遣還唐使李之芳等。

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吐蕃遣使請和。

德宗貞元二年(786年)命倉部郎中、兼侍御史趙聿為入蕃使,九月又詔遣左監門將軍康成使于吐蕃。
永泰、大曆間(皆代宗年號)吐蕃一再遣使來聘,於是派戶部尚書薛景仙往吐蕃。

德宗貞元三年(787年)春,命檢校左庶子、兼御史中丞崔漸為入蕃使。
代宗大曆九年(774年)帝遣諫議大夫吳損往吐蕃修好,吐蕃也使使者入朝

德宗貞元十年(794)吐蕃贊普遣使農桑昔齎表請修好,唐以其負恩背約不受表狀,任其使却歸。
德宗李适即位(780年,年號建中)遣太常少卿韋倫持歸吐蕃俘五百人,厚給衣褚,吐蕃即發使者隨韋倫入朝(使者為論欽明思等五十人)。

德宗貞元二十年(804年)吐蕃贊普卒,命工部侍郎張薦弔祭之(贊普卒于貞元十三年四月,長子立一歲卒,次子嗣立),四月吐蕃使臧河南、觀察使訖乞冉及僧南撥特計等五十四人來朝,十二月,遣使倫襲熱,郭志崇來朝。
德宗建中二年(782年)遣入蕃使判官常魯與論悉諾羅入朝。
德宗建中四年(784年)遣殿中少監崔漢衡使吐蕃,後吐蕃使區頰贊與崔漢衡偕來,約會盟境上。同年詔左僕射李揆為入蕃會盟使。
德宗貞元二十一年(805年)二月,順宗李誦命左金衙將軍,兼御史中丞田景度持節告哀於吐蕃。以庫部員外郎,兼御史中丞熊執易為副使。七月,吐蕃使論悉諾等來朝。
德宗貞元二年(786年)召倉部郎中趙建(舊《唐書》作趙聿)往使吐蕃。
德宗貞元三年命左庶子崔澣、李銛踵使吐蕃
順宗李誦永貞元年(805年)十月,贊普使論乞縷勃藏來貢,助德宗山陵金、銀、衣服牛馬等。十一月,以衛尉少卿兼御史中丞侯幼平充入蕃告冊立等使。
德宗十二年(796年)吐蕃使者農桑昔來請修好,朝廷以其無信不受。

憲宗李純元和元年(806年)正月,福建道送到吐蕃生口十七人,詔給遞乘放還吐蕃。六月吐蕃遣論勃來朝。
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使者論頰熱復來,唐派右龍武大將軍薛伾往報。
德宗貞元二十年(804年),吐贊普死,唐遣工部張鸞弔祠
憲宗元和五年(810年),吐蕃遣論思耶熱來朝,歸還鄭叔矩,路泌之柩及鄭叔矩男鄭文延等十三人。七月遣鴻臚少卿,攝御史中丞李銛為入蕃使,丹王府長史、兼御史吳暈副之。六年至十年朝貢不絕。
憲宗李純初,吐蕃遣使者修好,又以告順宗李誦喪。吐蕃以論勃藏來,後比年來朝。
憲宗元和五年(810年)唐以祠部郎中徐復使吐蕃,並賜鉢闡布書,鉢闡布者,吐蕃浮屠豫國事者也亦曰「鉢掣逋」吐蕃以論思邪熱入謝。
憲宗元和十五年(821年)二月,以秘書少監兼御史中丞田洎入吐蕃告哀並告冊立,七月,吐蕃遣使來弔祭,十月以太府少卿兼御史中丞邵同持節入吐蕃。
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吐蕃贊普死,使者論乞髯來,唐以右衛將軍烏重圯,殿中侍御史段鈞弔祭之,烏重圯以扶餘準,李驂偕歸,此二人於貞元初戰沒予吐蕃。

穆宗李恒長慶元年(821年)九月吐蕃遣使請盟。

穆宗長慶二年(822年)二月,吐蕃遣使來請定界,六月復遣使來朝。
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吐蕃使論矩立藏來朝,唐留之不遣,十四年始歸論矩立藏。

穆宗長慶三年(823年)正月,吐蕃遣使論答熱來朝賀。四年九月,遣使求五臺山圖
穆宗李恒即位遣使者秘書少監田洎往告吐蕃,吐蕃也來,初吐蕃使欲會盟長武,田洎含糊應之,於是明言:「(田)洎許我盟,我是以來,逼涇一舍止,唐派軍止之,另以太府少卿邵同持節為和好使入蕃。
敬宗李湛寶曆元年(825年)三月,吐蕃遣使尚綺立熱來朝且請和好,九月,唐遣光祿卿李銳為使答之。
文宗李昂開成元年(835年),二年吐蕃皆遣使來。
武宗李炎會昌二年(842年),吐蕃贊普卒,十二月吐蕃遣論贊來告哀,詔以將作少監李璟弔之。
穆宗長慶元年(821年),吐蕃遣使者尚綺力陀思來朝且乞盟,詔許之,方盟時,吐蕃以壯騎屯魯州,靈州節使李進誠與之戰于大石山,破之,吐蕃使者趙國章來,且致宰相信幣。
《冊府元黽》所載唐蕃使者往來情形
高宗李治龍朔三年(663年)吐谷渾欲內附,吐蕃擊之,乃遣使求和親,不許,派左衛郎劉文祥使吐蕃,降璽書責讓。
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四月,吐蕃遣使仲瑄來朝,帝問其何以進兵涼州,以不知為答,唐派都水使者黃仁素住報聘,但以唐輕視吐蕃使者,竟不得實情而返。
穆宗長慶三年(822年),請定疆侯,元鼎與論訥羅就盟其國。盟後,吐蕃遣論悉諾息入謝,天子命左衛大將軍令狐通,太僕少卿杜載答之。

高宗調露元年(679年)吐蕃遣使告哀並請和親不許,派宋令文往告並會贊普之喪。
敬宗李湛寶曆,文宗李昂大和年間,吐蕃再遣使來朝。

中宗李顯景龍二年(708年),和蕃使左驍衛將軍楊矩奏言:「吐蕃先遣使來此迎公主兼習漢語,今欲放還吐蕃于事不便,伏望報之云其吏已死」帝曰:「凡事需示人以信,宜應實辭報,使之無猜貳,遂放其使還。」
武宗李炎會昌二年(842年),吐蕃贊普死,論贊熱等來告,天子命將作監李璟弔祠。
《資治通鑒》所載唐蕃使者
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派張守珪,李行褘往觀赤嶺樹碑,並分別與吐蕃使者往劍南,河西,歷告邊州兩國和好勿相侵掠。
太宗李世民貞觀十五年(641年)派江夏王李道宗持節送文成公主入蕃。
高宗李治永徽元年(650年)吐蕃贊普死,遣鮮于匡濟往弔
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派楊紹賢往赤嶺宣慰吐蕃。同年又派竇元禮敕書與贊普及金城公主,並送吐蕃賀正使者悉諾勃藏等還蕃。
睿宗李旦景雲元年(710年)派楊矩送金城公主入蕃。
德宗李适貞元三年(787年)吐蕃刧清水之盟,派王子恒賫璽書遺尚結贊,不納而返。
德宗李适建中元年(780年)派諫議大夫崔河圖使吐蕃告哀。


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吐蕃尚結贊請出兵助唐收京城。庚子,派秘書監崔漢衡使吐蕃發其兵。


憲宗李純元和十二年(817年)派烏重圮弔贈贊普。


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派秘書少監兼御史中丞田洎入蕃告哀並告冊立。


武宗李炎會昌二年(842年)派李景市贊普。



上表僅為唐與吐蕃使者往來之概略情況,雖然仍可能有遺漏之處,但很可能是中原王朝與周邊政權或國家使者往來最詳細的紀錄。

從兩《唐書》所載派往吐蕃的使者,很大一部有御史大夫、御使中丞身分(即使未具此職,也多兼攝)。按御史大夫秦時置,地位僅次於相邦(即後世之丞相,漢時避高劉邦名諱改稱相國),之後歷朝均置此官。

御史中丞秦漢時原為御史大夫之屬官,也稱御史中執法,為御史大夫之貳,其職掌殿中圖籍秘書,內領侍御史,外督部刺史,以糾察百官,「受公卿奏事,與舉劾按章」,為協助御史大夫起監察作用之主要長官。

西漢哀帝劉欣時(西元前6~前1年在位)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御史中丞出外代御史大夫位,成為監察的主要長官。

東漢時御史中丞為御史台主,號稱憲台,與尚書令、司棣校尉合稱「三獨坐」,地位顯尊,轉屬少府,於是御史中丞代御史大夫成一獨立之監察系統的長官。

隋唐設御史台,以御史大夫為長官,御史中丞為副,其地位仍極崇高,唐朝派往吐蕃的使者,大多帶有御史中丞職銜,此證明唐對吐蕃的重視。

至於吐蕃派往唐的使者,也多屬位高權重者,《新唐書.吐蕃傳上》對當時吐蕃官制有如下的記載:

其俗謂疆雄曰贊,丈夫曰普,故君長曰贊普,贊普妻曰末蒙。其官有大相曰論茞(茞,音止),副相曰論茞扈莽,各一人,亦號大論、小論,都護一人,曰悉編掣,又有內大相曰曩論掣,亦曰論莽熱,副相曰曩論覓零,小相曰曩論充,各一人;又有整事大相曰喻寒波掣,副整事曰喻寒覓零,小整事曰喻寒波充,皆任國事,總號曰尚論掣突瞿。

從上表可見到吐蕃所派來唐之使者,多有「論」或「熱」之官銜,也屬位尊者,從而可見唐、蕃雙方都重視與對方之關係,彼此均以重臣出使對方。


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
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

邊疆少數民族諺語集錦
人把地種好,地把人餵飽。(維吾爾族)
火煙不出屋,場上別晒穀。(黎族)
早霧晴,晚霧雨。(白族)
螞蟻出洞,小雨不停;長蟲出洞暴雨淋淋。(彝族)
兩人相好,六十年嫌短;兩人不合,十六年嫌長。(侗族)
相愛才交友,合意才聯親。(水族)
不作異鄉人,不知故土親。(維吾族)
馬馳千里,總想著群體;人走千里,總想著故里。(哈薩克族)
人老思鄉,人老思林。(藏族)
山是柯爾克孜人的父親,水是柯爾克孜人的母親。(柯爾克孜族)
秋天不積草,來年無春羔。(蒙古族)
拿弓的人忘不了箭,騎馬的人丟不了鞍。(滿族)
勤堵水有魚吃,勤種田有飯吃。(傣族)
男兒莫閑坐,少女少串門。(回族)
不出力鋤,怎挖得根。(瑤族)
一年辛苦,十年幸福;前人辛苦,後人幸福。(壯族)
人不學落後,刀不磨生銹。(回族)
節錄自(中國少數民族諺語分類詞典)編寫組,《中國少數民族諺語分類詞典》,(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
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
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朘


張貼留言

0 留言